2)1758 专业意见_大戏骨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视线的年轻演员,却终究还是没有能够正式拍板下来,后来米娅选择加盟了吉姆-贾木许(Jim-Jarmush)的新作“猩红山峰”,而“卡罗尔”依旧没有能够开拍,现在则来到了蓝礼的手上。

  其实,“卡罗尔”和“醉乡民谣”有些相似,不是说题材或者内容,而是代表着一类作品:

  它们具备着一定潜力,如果遇到合适的导演和正确的卡司,就可以焕发出全新生命力,可以拍摄成为小众狂欢的艺术作品,也可以拍摄成为颁奖季的种子选手;但其中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,尤其是剧本本身充满了文艺气息,与两个紧身衣的常规标准相去甚远,投资需要一些勇气。于是,作品就陷入了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处境,似乎也不见得没有任何机会,却也没有办法立刻拍板。

  包括“布鲁克林”也是同一类型。

  “卡罗尔”瞄准了最为简单也最为纯粹的爱情,而“布鲁克林”则讲述了乡愁的无处安放。它们和“醉乡民谣”一样,都是纽约格林威治村里滋生出来的艺术嫩苗,生根发芽,却很少很少人愿意冒险给予它们一个成长的机会。

  按照上一世的轨迹,“卡罗尔”的导演确定为托德-海因斯(Todd-Hayness),这位导演先后拍摄出了“远离天堂”、“我不在这儿”、“天鹅绒金矿”等作品,他和大卫-芬奇有些类似,才华横溢、特立独行,拍摄作品从来都是坚持自己的艺术想法,不为了市场也不为了颁奖季,却能够通过自己的视角赋予作品独特的色彩。

  偶尔有些作品,机缘巧合地在颁奖季之中赢得了肯定;但更多作品却是游离在主流之外的个性创作。

  比如大卫-芬奇,“社交网络”无疑是他在颁奖季里的巅峰,而“搏击俱乐部”、“七宗罪”这样名垂青史的作品却惨遭无视;再比如托德-海因斯,“天鹅绒金矿”是他最受赞誉的作品,在颁奖季里却颗粒无收,而“卡罗尔”则是他的“社交网络”。

  他们同样才华横溢,拒绝为颁奖季而生,却总是在不经意间,以自己的惊艳才华打动奥斯卡的学院评委们,意外登上了奥斯卡舞台,却颗粒无收,而后又重新回到自己勤勤恳恳的艺术创作道路之上,似乎与主流观众渐行渐远,却在小众观众之中拥有着自己的声望和拥簇。

  其实,大卫-林奇、斯坦利-库布里克、约翰-克劳利也都是这样的导演,他们才是整个北美电影市场里艺术创作领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。

  最终由凯特-布兰切特和鲁妮-玛拉联合主演的“卡罗尔”,在那一年颁奖季斩获了最佳女主角、最佳女配角、最佳改编剧本等六项奥斯卡提名,甚至距离最佳导演提名也只是一步之遥,却因为托德-海因斯不愿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ge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