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百四十八章 它很孤独(感谢王訾、grandpe大佬打赏的盟主!)_走进不科学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展,科学界对于多元宇宙的解释就变得多种多样了。

  比如诞生出了永恒暴胀中的岛宇宙、M理论的宇宙泡随机涌现、多世界诠释等等。

  它们都可以整出“平行宇宙”。

  而它们的理论基础则是“我们这个宇宙的不可观测部分”。

  “我们这个宇宙的不可观测部分”听起来有些深奥,不过理解起来并不困难:

  它是由产生我们这个宇宙的事件产生的。

  那事件在古代叫做神创造世界,后来叫做宇宙大爆炸。

  在霍金他们那里则改为霍金-哈特尔无边界条件下的量子事件,在模拟宇宙论里叫做模型开始运转。

  而在以上重重理论中。

  多世界诠释的提出者,便是休·艾弗雷特三世,惠勒的学生。

  他认为生活中任意一件事的不同可能性,都会形成一个新宇宙。

  比如你看到咱们这段话的时候准备投一张月票,但因为还是没看到艾维琳所以选择了嘶啦,这就会产生一个新宇宙。

  遗憾的是。

  艾弗雷特的理论在他的有生之年并没有得到重视。

  直到其过世后。

  这个理论才由惠勒重新在量子物理大会上提出,并得到众多物理学家的支持。

  如今的多重宇宙论已经成为一种成功的理论假设,叫做MWI,很多大物学生也会选修这门课程。

  实话实说。

  这是一个优点和缺点都非常鲜明的理论。

  它的优点在于非常明确地赋予了观察一个物理意义:

  观察只不过是观察者和被观察系统之间的某种相互作用,它可以、也必须由量子理论本身来描述。

  但同样。

  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:

  如果任意事件都能导致一个新宇宙出现,那么生成新宇宙的能量又从哪里来呢?

  诚然。

  宇宙波函数在极高维度的希尔伯特空间中,确实都有一个甚至多个侧面分支。

  但这个侧面并不是可以廉价到一秒钟生成无数个宇宙——想想吧,地球上60亿人,扣除睡眠的9个小时,每天有15个小时意识清醒。

  假设你每一分钟就遇到某个选择:

  比如从椅子上起身,上完厕所按左边还是右边的按钮,琢磨中午吃啥

  一天下来,诞生的“宇宙”最少都有上千亿个。

  这显然是有违常理认知的情况。

  于是呢。

  前端理论就给艾弗雷特的理论打了个优化补丁:

  宇宙的生成不可能那么廉价。

  只有信息量巨大的波函数坍塌,才会导致一个全新世界线的生成。

  例如现实中。

  一名婴儿窜稀的‘量级’很低,因此即便发生了也不会产生世界线。

  但若是老逼登窜稀,他的坍塌信息量级...也是影响力足够,便会生成一条未窜稀的世界线。

  这个理论并不难理解,可好端端的,光环为什么会提及这么个观点呢?

  要知道。

  艾弗雷特的理论虽然是一个非常正式的假设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ge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