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十章 大清日报_大清帝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光绪七年的年关就这样到来了,除了京城附近多出了好几处大军营,一切似乎没有什么改变。旗人依旧每天遛鸟打屁,无所事事,百姓依然穷得揭不开锅。方怀乖乖笑纳了各地的“炭敬”,虽然羊毛出在羊身上,最终苦的还是老百姓,但他现在实在是太缺钱了。

  大清的财政体系极其陈旧,“火耗”高得惊人,税务都由各地衙门统办,层层截留,到中央手里的恐怕三分之一都没有。

  工商业虽然在朝廷开放民间办厂权力的刺激下,有了一定发展,但还只是一撮小火苗,办厂的也还只是些思想开明的人士。大清银行因为唐廷枢到欧美考察还没有办起来,然而花出去的钱还是像流水一样,查抄的银子刚入库就不见了踪影,三支新军和添购的军舰就像吞钱的机器,还有就是各所大学的开办,难怪说教育是最花钱的。尽管方怀把宫中的用度已经缩减到以前的五分之一不到,而且钟翠宫的用度也在慈安的要求下缩减了一半,但国库依然空空如野。

  不过也并非没有好事,就像案头的几本奏章。这几本奏章分别是两广总督张之洞上的《扩广东军火局折》、吉林将军铭安的《拟建吉林机器局并火yao局折》、四川巡抚丁宝祯的《重建四川机器局折报恩折》以及山东巡抚周恒棋的《修山东机器局折》,其他各督抚上的此类折子还有一大撂。

  正所谓上有所好,下必从之。方怀整军经武、热心办洋务的态度早就从朝里传到了地方各督抚的耳朵里,一时各地兴起了一股办洋务之风,尤其是办枪炮厂更是不遗余力,让大清的军火生产能力提升了一大截,相信要不了多久,大清的军火就完全可以自己生产了。

  就在方怀为之感到欣慰的时候,小德子来报,说李鸿章求见,方怀这才记起是自己让李鸿章今天带郑观应来见自己。

  不一会李鸿章带着一个中年人走了进来,郑观应今年正好四十岁,应该就是眼前的中年人了。

  事实没有出乎方怀的意料,中年人随李鸿章行礼道:“草民郑观应参见皇上。”

  郑观应身上有一种矛盾的气质,既有商人的精明,这从他不时闪着亮光的眼神中就可以看出,另外他还有着读书人的风骨,脸上始终挂着儒生的那种傲气。这种矛盾的气质应该和他的经历分不开。郑观应是广东人,曾在澳门马礼赞学堂读书,早年经商,被誉为儒商先驱,是中国早期民族资本家的代表人物,中年后退出商界,隐居澳门,著书立说,他的《盛世危言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作之一。

  这个人是很有想法的一个家伙,更难得的是他还拥有很多的实践经验。他不仅看到了大清存在的种种问题,积极提出改革,还为之想出了许多具体的办法。这些方法在后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ge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