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二十二章 和崇祯一起看电影之《八里桥之战》_大明合伙人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伤亡惨重,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线式战术阵形的重要性。

  米国人重创了追击的红衫军,但是他们没有想到,红衫军第一时间投入了预备军,并且排着整齐的队形追了上来。

  看到红衫军整齐的队形,米国人的指挥官明显的有些慌乱,可以看出在他心里对阵形完整的红衫军是有些畏惧的。

  事实也证明,有准备的红衫军战力强大,米国人再次被击败,士兵开始溃退。

  这时,作为民兵主将的主角站了起来,接过旗帜又冲锋回去,正规军指挥官也响应,命令溃退的军队再杀回去。

  这一段的剧情,沈浪觉得有些不太合理。

  战场上,已经开始溃退的军队,真的这么容易就能组织起反击吗?

  脱离战斗拉开一段距离,重新整队再战还说得过去。

  可电影中双方并没有脱离战斗,红衫军还在大杀四方。

  主角摇旗呐喊两声,指挥官喊两声,米国人就像打了激血一般,反将阵形相对完整的红衫军打得措手不及。

  击破他们的阵形,并将其击溃,红衫军指挥官撤退。

  这应该是主角光环在起作用,沈浪也将自己的观点讲了出来,崇祯听罢非常赞同,真实的战场上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极低。

  溃退引起连锁反应,从而导致大溃败还差不多。

  大明和建虏的战斗就经常出现这种情况,大明军真正在战斗中的伤亡反而不是很大,最大的伤亡是在溃败之后。

  而这种溃败也不是一开始就大溃败,而是少部分士兵和队伍带头逃亡,从而引起剩下部队的军心不稳,然后以点带面的迅速崩溃。

  鞑子抓住机会掩杀而来,从而引起明军更大的溃败,伤亡也就急剧上升。

  电影后面就没什么可看的了,随着米国人取得了这场大战的胜利,在战略上就取得了优势,开始反攻直至英国人战败投降。

  电影看完了,沈浪再度总结要点:

  线列步兵战术,非常讲究阵形和士气。

  火绳枪淘汰,燧发枪成为主要单兵火器,定装子弹成标准配置,并装配刺刀。

  近距离接战时,士兵直接手持带刺刀的火枪战斗,所以拼刺刀的技术很重要。

  骑兵装备手铳,并配备马刀。

  崇祯不时的点头,默默的将沈浪的这些总结记在心里。

  沈浪又笑着道:“陛下,这部影片中所使用的武器及战术,虽然是一百多年后的,但只要知晓其中奥妙,仿制的难度并不是很大,所以我大明完全可以借鉴过来。”

  崇祯听到不由一喜,也完全能够理解,很多事情没有挑明之前显得很高深,但一旦点拨通了,就非常简单了。

  就像火药,在发明之前,可能觉得非常的神奇,但在发明之后,也就那么回事了,仅仅几种东西混合而已。

  这就体现出了沈浪的巨大价值,他以后世人的角度,可以提前将一些技艺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ge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