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790章 最大的金手指_抢救大明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猛进的状态,已经到了开始出成果的时候了。

  就在北清忙着内战的时候,大明的第一次“太学高考”已经完成了——这其实是一场挑出聪明人的考试。得在没有老师、也没有什么参考书的情况下自学成才,还得对《子论格物篇》中某些简化和浓缩的哲理进行展开和深入的分析。

  为了让这场考试看上去更像科举,朱皇帝也采取了“会试”和“殿试”两步走的考试方式。

  会试考“经”、“算”和“论”。“经”就默写《子论格物篇》。“算”就是做数学题——朱慈烺亲自出题考核,他当年可是数学学霸,现在还记得不少刁难人的题目呢!而“论”则是最难的,得写出自己对一条“论格物言”的分析和理解。

  这种高考,可以说是最公平,也可以说是最不公平的。最公平的方面就是在拼智商!

  《子论格物篇》谁背不出来?这都记不住还考什么太学?至于算术考试和论文,那就是在拼硬智商了。

  可智商不够硬的,再怎么努力,连会试的考场都进不去!

  因为在会试之前还有个初试,是由各个州府自办的。初试没有论文,但是得靠数学!也是朱皇帝出的题......考完以后,考场外面那是哭成了一片啊!

  脑子笨一点的,或者上了年纪脑子不灵活的,或是太偏文科的,全都被难哭了!

  科举居然难成这样,看来大家伙是终身无望太学了......

  没有被难哭的,则到南京来考会试,会试当然也是难的——以至于到后来,明朝的读书人都把南京称为“难京”,太难了!

  会试取士的名额是400人,还要根据成绩好坏分为一甲、二甲、三甲、四甲。

  其中前五十名可以参加殿试,也就是由朱慈烺其中主持论文答辩。从中选出一甲大学士和二甲博士......不用说,这些都是智商高于150的天才了!

  而在这些天才当中,朱皇帝最后选出了七个大学士级的天才!

  状元是来自安庆府的方以智,这位复社四公子中最聪明的一位,以41岁的高龄取得了论文满分的好成绩——他的论文是《论子论格物篇》,对《子论格物篇》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,将之归纳为“论证”、“辩证”、“问道”、“自然”等几个门类。

  榜眼则是来自江南的朱用纯,他对《子论格物篇》关于“天”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,提出了“观天”和“论天”两种研究方法。

  探花名叫梅文鼎,非常年轻,只有19岁,来自江南省的宁国府,论文一般,但是算学上的造诣极高,是唯一一个算学满分的天才。

  此外,一甲还有另外四人,分别是浙江的何天然,来自江北的刘昊,来自湖广的吴翔,来自广东的孙雨城。

  现在这七个天才大学士,就坐在紫禁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ge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