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120章 买秘籍,得人手_地煞之主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120章买秘籍,得人手

  没有请名人大家题写牌匾,没有大张旗鼓,三味书屋的开业注定了冷清。

  其实文庙街上的大小店铺,平时都较为冷清。

  性质所然,与菜市场不是一个风格的。想要达到那种热闹程度,恐怕要等到庙会的时候。

  文庙也举办庙会,所谓“春秋两祭祀”,一次在秋,八月下旬左右;一次在春,二月初。

  具体日子,地方有所不同。

  而江州文庙的秋祭,是八月二十八,计算时间,还有十来天功夫就到了。

  届时,文庙街的人流量将激增,生意买卖也会红火起来。

  现在许多店家已经开始忙碌张罗,为迎接庙会做好各种准备。有经验的商贩,自然知道庙会最好卖的并不是书籍笔墨,而是元宝香烛之类。

  哪怕文庙庙会,也是如此。

  这世道,文化气息日趋减少,香火意味则水涨船高。

  毕竟文化获得,要寒窗苦读,笔耕不止,辛辛苦苦才能积累起来;而祈福许愿,只需要一把香火,磕个头即可完事。

  哪种方式更为轻松容易,无需赘言。

  没有人不喜欢走捷径,与自己过不去的,大都会被唤作“傻瓜”。

  陈晋就被当做了傻瓜,接手一间位置不好的店铺,本身便属于赔本买卖,而今适逢庙会盛事,居然不去进元宝香烛等紧俏货放在店里卖,这不是眼睁睁看着钱溜走吗?

  “陈店家,你第一次开店做买卖?”

  说话的是个不修边幅的瘦削中年人,他年过四十,身上长袍好几天没换过,已经显脏了。

  皆因他只得这么一件长袍,换了的话,就只能穿短衣。

  褚秀才,屈指可数的熟客之一。他来光顾,主要买一种价值低廉的麻纸,以及粗墨。

  通过交谈,陈晋了解到他的一些情况。

  褚秀才出身贫寒,典型的越考越穷的那种,考到四十岁才中了个秀才,但并没有改变命运。家里有妻,一儿一女。平日主要靠帮人写信为生,也接对联等活儿,反正能干的都干。

  陈晋曾无意间问起,长袍脏了为何不洗一洗。

  但褚秀才说:“我穿长袍,给人写字能多一文钱,脱了的话,就不是那个价了。”

  闻言,陈晋不禁想起了孔乙己。

  不过褚秀才可没孔乙己那般迂腐,他活得比较积极,还想要存钱,然后进学,考举子试。

  在乾朝,科举不是随便能参加的,得一级级来,而且要进学,更有岁考科考等,一路通过相关考核后,才能获得正式科举的资格。

  种种考试,难度不低,考的不只是学识,更有人情,以及金钱等。

  因此,贫寒考子,往往要获得各种资助,这才能更进一步。

  别人资助你,自然是看中你的潜力前景,没有潜力前景的,像褚秀才这样,只能靠个人努力了。

  只无奈,努力未必有回报。

  反正褚秀才努力了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ge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