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302章 插秧忙(第六更!求订阅啊!)_唐朝好地主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量,却是有很大的空间。

  一亩地一年施加三千斤左右的有机肥,将能充份的保证张家梯田水稻一年起码五百斤的产量。

  四十担沼肥,这是个很大的数字。一亩四十担,这里一千亩,那就是四万担。

  光是插秧前,给每亩地浇二十担肥,就是个很大的劳动量。一个壮男子,一天从张家沟运肥过来,动用骡车,也顶多浇个两三亩地。

  更别说,这么多的沼肥,还得需要很多发酵池。

  “如果亩产真能达到五百斤,我觉得就算沤这么多肥和运肥浇地比较辛苦,但也非常值得。”孙伏伽心里算了个账,本来如洗澡沟这样的荒坡,还是头一年,就算一季产一石都算不错了,现在张超弄成梯田水田,施那么多肥,结果有望一季产四石,这等于翻了四倍。

  一亩荒地变成了四亩坡地,相当于三亩左右不错的田。

  仅这片梯田,张家就等于让张家沟一下子多出来三四千亩地的收成,若把张家其它的两千来亩地算上,那些地也全施足肥,产量翻上一倍,等于又多了两千亩地。

  张家沟一个小村子,突然多出了五六千亩地的收成,这有多惊人。

  若是整个白鹿乡都用上这肥,都施足了肥,岂不等于产量翻倍,田地增了一倍?

  关中如今每年粮食有缺口一百多万石,如果全部用了张文远的这种种田法,施足肥,岂不是关中产量能翻倍,那关中一下子就能粮食自足了。

  孙伏伽也知道想一下子把这种方法推广到整个关中有些困难,土地施足肥也不容易,成本也有不少。

  但是,说一千道一万,能够让土地产出翻倍,这都是惊世骇俗的。这个肥的成本,也完全是可以忽略的。肥的成本高,岂会比朝廷每年从关外辛苦无比的运粮进京更高?

  “三郎,把这方法整理出来,向全国推广,能让多少人不再饿肚子啊。”

  张超笑笑。

  “嗯,我在长安建立了肥厂,今年又已经开始在洛阳等多地建立肥厂,我将源源不断的向百姓提供这种优质高效的肥料。”

  马周在一边笑笑。

  孙三郎的想法永远跟别人是不一样的,如孙伏伽之样的官员,发现了增产的好办法,首先想到的是献给朝廷,或者说是为名。但张三郎,永远会是马上去开作坊建厂子,让自己赚钱。

  张超还让人去各地准备跟当地豪族一起合伙开肥厂。

  他的干肥厂的产品干肥,还准备销往各地呢。虽然干肥不如发酵池弄来的沼液肥效更好,但却能够长期保存和远距离运输销售。

  沼液肥只能是在田庄里,现取现用。

  但制成干肥,肥效虽减了一些,可依然比传统的沤肥堆肥效果好很多,而且还利于保存与运输,能成为一项真正的商品。

  其实农夫虽然见识少,可也不少智慧。

  对于一样新鲜的事务,他们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ge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