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290章 抢班夺权_唐朝好地主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密使、李绩也降为兵部尚书,刘弘基、殷开山、段志玄这些大将,也都改为副枢密使或者兵部侍郎等职。

  而南北衙大帅和五军大都督加上新设的海军大帅,张超则都选凭了自己人。

  先占据上层顶峰,回头再改军制也要容易的多。

  现在长孙无忌提出要解散张超带来的兵,张超岂会同意。

  “臣以为,当重新整编军队。”张超也提出一条。

  整编,其实就是南军吞并京畿的南北衙军队。

  刚刚皇帝已经通过了内阁的组阁,所以眼下坐在这里的两班宰相,实际上只剩下了内阁的九位宰相,其余的要么入翰林,要么入御史台、大理寺,或者入议会,要么成为内阁下属的枢密院和各部官员。

  在新的内阁制下,其实张超已经相当于集过去三省长官权于一身。辅相长孙无忌,毫无跟张超对干的权力。

  连次相都不能跟首相相争,更别说辅相了。

  首相与其它诸相的权力之差,体现在于身为首相的张超拥有票拟之权。

  这就类似于后世的常委会上,张超就是那个班长,而其它的常委可就差远了。

  票拟之权,就是朝廷各部衙和地方的奏章,都要先送到内阁。首相张超召集诸相商议,最终由首相张超负责给出处置意见。这个票拟,实际上就是代拟的御批,供皇帝采纳。

  皇帝在翰林院学士们的协助下,对内阁给出票拟的奏章做出最后批复。多数情况下,肯定是采纳内阁票拟的决定。翰林院学士里,也有一个负责代笔批红的学士,这就是翰林院长了,其它学士则跟其它宰相差不多,是给意见的。

  但翰林院长是代批,批红的大权是在皇帝手里。

  所以说,皇帝是最高权力,而内阁首相是朝廷日常运转的主持人。

  内阁首相权力大小,最终还是体现在于皇帝对票拟的采纳度。

  而眼下张超的票拟,承乾岂能不采纳?

  原来李世民时的三院制,是分权制,中枢权力比较分散。而现在,内阁首相票拟制度则比原来辅佐君主处理政务时更加细致、周到。

  中枢大权归于内阁,内阁大权归于首辅。

  这种制度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,在于哪怕皇帝不勤政,甚至不聪明都没关系,外面有内阁,内有翰林院。

  君逸臣劳,哪怕皇帝一点正事不干,朝廷依然能够正常运转。

  而如果皇帝比较贤明能干,那么内阁的权力也就变弱。如果皇帝不关心政事,那么实际政务还是由内阁决定。

  相辅相成。

  不过比之明代的内阁,大唐内阁却只有一半的封驳权,议会上院也得到了封驳大权。对于内阁,多了些制衡。

  但是,枢密院却是归于内阁统领,皇帝是军队的最高统领者,但内阁也是有很大的管辖权。

  原来李世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ge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